最新目录

情为语变之原论评介(7)

来源:出版发行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2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在直接翻译文本中,译者的痕迹应见于无形,但该书中的对照表,却是译者痕迹的最佳见证。另有列于作者序言之前的译者序言,都标榜了译者的有形痕迹

在直接翻译文本中,译者的痕迹应见于无形,但该书中的对照表,却是译者痕迹的最佳见证。另有列于作者序言之前的译者序言,都标榜了译者的有形痕迹,反倒是常见的翻译腔或文字痕迹,隐于无形。直接翻译文本中的类似现象,于国外语言学著作翻译的初期,是极其常见的,也是图便利读者的惯常之举。因而,不作为编译类别对待。

2.3 正文

师氏先指出当时德语,与中古高地德语经变迁产生的意义区别,与人性的喜新厌旧习气有关,评述保尔《语言学史原理》的特点,引述保尔的话,即文字变迁的根源在于人的意志②,也恪守达尔文适者生存规律③,批评保尔的文字演变观点不够中肯,文字演变并非源自个人的先入之见,若持保尔的施身与受身关系的观点,文字的演变就会陷于绝地,进而否定了引述保尔的观点,进而提出以“本事之质性”(属性)为考量标准④,事先设立假说,以语料证明之,藉此提出自己的性情论主张,即“从文始入手,……论文字之创生孳乳,男女性欲之力最大”(p.6),“情有所触,定扬音以命意”(p.7),“此据直感后成定形,范为常语,大是可能之事,以有若干音者,依联想之法推之,截然可作传达情意之具,使人一闻即了也”(同上),以情意表达为目的,阐述语言生成与演变的理据。

针对脱离情欲的现代语言变体,师氏指出,今日语言较少饱含情欲的成分,其原因莫过三端:(1)语言在经程中,继续进化,宣叙之用既遂;(2)人类早离欲海,不为所缚⑤;(3)言语自有理想之的,今已得其正向,举证说明因由后,将语言的演变,归为“宣叙常思”和“发抒情意”两种功能之间的此消彼长,阐述语言的发展趋势,即“以原来专表情欲之词,令执传宣百意之役,则此势也可于情语、常语两力,不断卫抵之中见之”(p.11),并以表情欲的音、言与义之间的对应,及其演变说明之。最后,师氏说明排除“名缘于物,物变而名与之俱变”观点的原因,即与考察语言演变的情感观无关,并用灯的指称变化,说明之。

师氏认为,要以“名始”、“字竞”、“合参”三者相互为用的方式,考察语变源流关系,并以任意命名、私名(类似小名)、常名(类似大名)的实例说明之,针对意义与情感的关系,自造术语Affekttrager(寄情字)供人发抒情感之用,以作者自身经历中的词汇加以说明,而后提出警示,文字最初成形,与音结合,并非具有丰富的意蕴,即“考文字源流,语之凝形结响,有何深意寓乎其中者,实属罕见”(p.20),指出事物命名是任意的,乃以个人情感和喜好为准则,即“情好为语程中最要义”(p.21),并以实例说明以新名取代旧名,实乃言语演变的惯常现象,其中,词义往往发生泛化,由实指转向虚指,全凭情感与喜好而定,新名表情能力胜,旧名违逆情感,终究被淘汰。

语言的历史发展,与文化息息相关,致使其发生变异的最大因素,莫过于一个情字,志在激起听者的情感,众人效仿之,从而引发语词变异。一旦语词沦为惯用,情感意蕴渐衰,最终与“习常蹈故之语相同”,说明语词情感意蕴的盛衰衍化,实属自然,即“人造字以寓情其字,并无定位,造而用,用而恒,恒而原意浸失,彩色漶灭,将有更新之字起于其侧”(p.28)。师氏批判保尔墨守逻辑,推求语变,于语义演变研究,毫无益处,继而批评了冯特所持语言演变的心理观,指出只能“依语言之实际以开解之者,方为中程”(p.31),只有“凝于字中之情感”才能真正说明语变问题⑥。

师特克莱(Stoecklein)提出推求语变的观点,即“欲明语意,当以文脉(句法,作者注)为宗,即散著之字而刻求之,无当也”(p.35),以及推求语变的规则有三:(1)某时偶用,一字传以新诂,循览文脉,意可得明;(2)新诂援用不已,日近自然,脱离文脉,闻者悉喻;(3)既近自然,渐成干训,恣与他语杂陈,无不可通(p.36)。对此,师辟伯认为,文句间字义的转变,以情为重,离开字音之中的情变,无法诠释字义的孳乳变化,从而以实例加以批评,并指出其情为语变之原,与语言学家提出的语力学(Dynamologie)意旨相同⑦。针对梅令格提出的模仿观,即“声音之道,大抵基于模仿本能”(p.39),师氏以少时同伴模仿r音,以及南北德语g音实例,指出研究语音层面,当以情感入手,因为音与情两者相互交融于一体之内。进而,他又指出,字形为求同而变,得出象类法或比称法(今日的类比法),将情感弃之不顾,属于逻辑证明的方法,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如果将情感融入其中,势必更加完善⑧。此外,句法(文脉)上的变化,也系因情感所致。师氏用名词的格变、动词的变格、前置词等的句法结构与表意功能,说明情感与句法变化上的关系,阐发并评述槐瑟(Weise)于《古方言脉络论》(今译《古方言句法论》)中提出的“所有性之纾宾次”的观点,进而阐发林谟词典用例,指出“文脉之史迹如何,吾人所喻,虽甚不全。据以持断,要亦未远。吾知他若而字者,其意义之变换,范围之移易,举以情为之鞭策”,警告句法研究者“治文脉,不以情愫为中心,用力虽勤,直无足取,又有以维理之义入焉。执全而驭散,亦未为当”。

文章来源:《出版发行研究》 网址: http://www.cbfxyjzzs.cn/qikandaodu/2021/0424/618.html



上一篇:言简意赅范例详实易学易用评外语教学中的科研
下一篇:孽债英文版在悉尼

出版发行研究投稿 | 出版发行研究编辑部| 出版发行研究版面费 | 出版发行研究论文发表 | 出版发行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出版发行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