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情为语变之原论评介(3)

来源:出版发行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2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针对“语滑(指口误,笔者注)之变”(Versprechen)观,即“在言者表里相违,心存甲义,而口张乙义。人之犯此。所张之义,类与语言常习相畔”(p.4

针对“语滑(指口误,笔者注)之变”(Versprechen)观,即“在言者表里相违,心存甲义,而口张乙义。人之犯此。所张之义,类与语言常习相畔”(p.47),师氏指出,“语滑之事,古今无间,雅俗同有”(p.48),并以各国语言阐述之,以社会交际言谈的行为,说明其寄情于语变的因由,声明其之所以采纳此说,系受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中观点的影响,即该著本质上属于弗氏观点的推广之作,遂而附录弗洛伊德《梦的解析·导言》,以德文“字”的两种变体为例,评述曲语(委婉语)与语言演变的关系。师氏认为,凡是口误,均为情障喷薄所致(即因情生滑),之所以存在口误现象,乃是用者求新未成所致,遂而成为惯常行为(即由滑成习),致使语言发生变化(即几经反复,凝为定误),进而用例说明口误的使用情况,指出口误并非语言使用的普遍现象,总结出口误可资利用的三个原因:(1)时时以检官(医生,笔者注)在望为念,惟勿迳干其怒,终得容头过身以去;(2)以误复真形义,二者都有切谊颇呈,扑朔迷离之观;(3)意蕴不定,闻者难以批判,此或新造之字,人至罕见,又或可通之训甚多,莫明其所指(p.64),而后论及口误的活力及研究字源的法式。

至于语变规律,师氏以为,语言若为大众认可,必然经历人事审度,而审度的标准,则以宣叙最为重要。很多字汇,至于句中,随句表情,长久之后,即会变为通行字汇,字汇表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皆因所含情感殊异所致。进而,作者论及滑稽语的活力及影响,认为滑稽语为人所喜爱,皆因其所饱含的情感所致。

最后,作者总结道,自古至今,语言的生成,均以宣叙使人晓喻其志与抒发情志使人愉快为宗旨,因文化影响的强弱,词义发生变化,新情意为攻,旧情意为守,互动之中,变化自然发生,文法层次的变异,也以情意的转易为依归,依此扩张孳乳。以上述观点为基础,作者提出语力学的旨趣,即“探治语情为职志”(p.74),解训诂学家不解字义之理,提出语力学的四项任务,即(1)于活文学中,多方察其蕃变,且不可懈;(2)人之选词,适此而非彼,动机何在,无论本人觉之与否,当悉量记录,此条最要;(3)新词初立,本诸小己,好奇之念,其用本狭,卒乃衍为常语,比于正宗,因缘何属,应需加意探索;(4)将己所得,广为应用,通考文史,愈详愈妙,而语源及意变两目,向为语家忽视者,期于力追(p.75),终而指出当前研究语变的时弊,即倚重联想、知觉较多,忽略情感一端,本应借助心理学,特别是实验心理学,联合文化史,方能解语变研究这一难题,其原因在于:情感不仅为语变之根源,更是一切精神与物质文化之根源,情感移易,一切随之变异,由此回归该书主旨。

2.4 特点

纵观该书内容与语言,其特点可大抵有五:(1)凡外文字皆用转音(即音译),便于中文读者明晓相关信息的来龙去脉;(2)凡例证均以转换成古文表述,适于中文读者采纳和吸收,是译者意图之所在;(3)批判性分析贯穿全书,不论是具有承袭关系的弗洛伊德《梦的解析》,还是观点殊异的著述,作者均以批判式继承为重心,剖析得透彻至明,以便读者知其所以然;(4)该著文字晦涩,古文韵味浓厚,古僻字众多,且古僻字下方,均交代所用字汇的来由,便于读者阅读和消化;(5)该书以情感为切入点,以批判式思维,回顾前人有关语变研究的成果,由浅入深地论及语音、文字、语法、语义等层面产生的语言演变过程,兼及语音、文字、语法等层面演变与语义变化之间的关联,便于读者全面了解国外有关研究的现状与历史。

三、引进的思想与术语

该书及时引进了师辟伯有关语言意义演变与心理层面情感因素之间关联的观点,与此同时也将欧洲有关语言研究、心理学与语言交叉研究、生物学与语言的交叉研究等的观点,一并介绍进来。现以思想与术语两个层面陈述之。

1 思想

该书率先从语义学角度,引进保尔《语言学史原理》、弗洛伊德《梦的解析》、语词生成的任意性、语变的模仿观、口误等有关语义演变的观点。

保尔认为,文字变迁的根源在于人故意为之,遂而引达尔文生物进化论观点,联系文字与意义的演变,提出语言的适者生存论点,即“如文变本于惯用,并非有人从中发纵,则惯用云者,本体亦无自持之力,而当听命于用者小己之自由,自由之反动”(p.3),又将语言的用者分为施与受两方,两者之间的嬗变,产生字义的迭代。

文章来源:《出版发行研究》 网址: http://www.cbfxyjzzs.cn/qikandaodu/2021/0424/618.html



上一篇:言简意赅范例详实易学易用评外语教学中的科研
下一篇:孽债英文版在悉尼

出版发行研究投稿 | 出版发行研究编辑部| 出版发行研究版面费 | 出版发行研究论文发表 | 出版发行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出版发行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