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基于疫情影响下高校教材出版的思考(2)

来源:出版发行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1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现代社会新技术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学生不满足于简单的书本而更倾向于贴合时代和社会的电子产品。学习手段的改变,需要高校和教材出版社紧跟其后,

现代社会新技术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学生不满足于简单的书本而更倾向于贴合时代和社会的电子产品。学习手段的改变,需要高校和教材出版社紧跟其后,开发令学生喜欢学习的教材。混合教材的出版既保留了纸质教材的基本内容,又可以随时进行分类、回顾、注解;遇到难点、重点,可以通过视频回放模式温习,避免了纸质教材的枯燥感,更好的达到学习高质高效。同时混合教材不受时空约束,更加适合现在快节奏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乐趣。

四、高校混合教材出版的优劣势

(一)混合教材出版的优势

线上混合教材不是纸质教材和数字化教材的简单堆砌,而是两者优势的结合,达到“1+1>2”的效果。混合式教材保留了纸质教材主体存在感及便于标注整理的优势,突破了传统纸质教材的内容边界,以移动学习终端为载体,以学习评价为支持,为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拓展知识视野、加深理解知识重难点和熟悉掌握各项技能。以数学科目混合教材为例,既保留了数学课本的系统性和条理性,又利用名师精讲、思维发散等数字化声音、图像资源,举一反三,学生能针对开展弱项反复训练。“课本”中有成型的模块,随时更新题目最新解法,书网互动可以让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学爱好者发表见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会面对过于碎片化的海量资源而不知所措。

对于教材出版商来说,混合教材的出版在包装形式上与传统的纸质教材并无明显的差别,只在内容上做了优化和尝试。混合式教材将纸质教材繁杂冗长的概括性内容进行缩减,精简后的基本内容,不会随时间推移发生特别大的变化,对纸质教材的高利用率和出版社资金节约都有好处。而类似思路、方法等容易变化的知识点,则结合数字化教材,做成链接或者是二维码的形式,随手一扫码,就可以加载到网络数据库,进行精讲熟讲,打破学生趴在课桌上“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格局。加之数据库可以随时更新,也激发了学生想“回头看看有没有新方法”的念头,解决了现在高校教学缺乏主动性的问题。混合教材的出版形式并不是推倒重来的模式,不会带来太大的出版和经济压力。疫情期间,这种混合教材一方面可以让老师持续教学,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因混合教材与传统纸质教材都是以纸为依托,对喜欢书本和喜欢电子产品的学生可以兼顾,解决了学生不适应换教材的抵制心理和疫情“停学”带来的困扰。

(二)混合教材出版的挑战

首先,中国自汉朝发明纸以来,纸张一直是文献传承和知识继承的最重要的载体。高校老师当下授课使用的“电纸结合”模式,更多偏向纸质教材,采取混合式教材对老师来说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例如疫情期间因为不能面授,老师不得不改变教学方式来适应新的环境和挑战,但也有一些老师,尤其是年龄较大的老师,还是对纸质教材的传统使用习惯妥协,放弃混合教材。其次,混合教材的开发需要制作精良的软件以保证使用质量,需要高校、软件开发商和出版社紧密协作,合力开发。混合教材虽然适用于当下教学环境,但后期是否可以在高校普及使用,学生是否有购买能力,老师的精力投入是否可以取得回报,都是不确定的,这也是让一些高校和出版社望而却步的重要原因。再次,混合教材着重强调线上资源结合使用,但教学资源的上传、管理和使用,在现实社会中都缺乏相关的条例管制,容易被剽窃和非法下载,导致软件开发、出版社、高校、老师的出版链条多重利益受损,也会影响混合教材出版的进程。

五、新形势下高校混合教材出版对策

(一)培养数字化教学和混合教材转型理念

教材出版一直是出版社的重头戏,随着数字化教学的兴起,混合式教材的开发和出版有了良好发展环境。但是高校运用课件进行的教学,大部分还停留在通识课程提供的统一课件,更多专业课程老师还是更喜欢拿着课本在讲台上讲课。有些老师为防止学生走神而特意不共享课件,以此来检验学生到课情况,这些都阻碍了混合教材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应该主动作为,成为混合型教材实现的“主力军”,大力倡导宣传高校老师顺应形势,接受新鲜事物,转变授课思维模式;可以以学校最受欢迎的一门专业课为试点,循序渐进的引进混合式教材。各教材出版社应该积极响应,依托原有的出版模式积极转型,与高校一起成为攻坚力量。

文章来源:《出版发行研究》 网址: http://www.cbfxyjzzs.cn/qikandaodu/2021/0611/699.html



上一篇:探析提高教辅图书质量的几种方法
下一篇:对铁路职业教材建设及出版的思考

出版发行研究投稿 | 出版发行研究编辑部| 出版发行研究版面费 | 出版发行研究论文发表 | 出版发行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出版发行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