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基于疫情影响下高校教材出版的思考

来源:出版发行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1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引言 当前,高校学生购买教材已经逐渐由强制购买转变为自主购买,“纸质教材无用论”在学生中流传甚广,给高校教材出版带来很大冲击。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高校延期开

一、引言

当前,高校学生购买教材已经逐渐由强制购买转变为自主购买,“纸质教材无用论”在学生中流传甚广,给高校教材出版带来很大冲击。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高校延期开学,网课成为学习最佳方式,这无疑对高校教材出版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抗击疫情的当下,如何发展新形势下的高校教材出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基于此,笔者通过纸质教材和数字化教材购买、使用情况的调研,依托网络时代背景,提出了对新形势下高校现代化混合式教材的出版的优劣势和可行性思考。

二、疫情影响下的高校教学状态

(一)自主购买纸质教材情况

在信息化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大学教材的选择越来越趋于自主化选购,老师也不拘泥于一类教材沿用,而是会推荐多种类的教材供学生们选择。据2019年一项校园调查显示,高校学生购买纸质教材的人数逐年降低,大部分学生认为纸质教材内容固化、刻板、单一,给大学生学习带来的收益很小。疫情期间,全国高校都延迟开学,面授课方式无法开展,纸质教材的运用更加困难。这种现象给纸质教材出版商带来巨大压力和矛盾,也给高校教学如何开展带来新的模式冲击。在这种冲突下,不少高校已经在寻求更迎合学生要求,又能激起其购买欲的新型教材。

(二)数字化教材的使用情况

目前市场上的高校教材主要分为纸质教材和数字化教材两种,老师授课也基本使用两种教材结合的方式。在实际摸索实践中,老师采用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相结合的数字课件逐渐代替手中的粉笔,可以全方位展示教学内容,加深学生的印象和理解。数字化教材是指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传统纸质内容进行数字化处理,转化为适用于各类电子终端的互动性教材。这种数字化教材教学在疫情期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老师们纷纷化身“网红”,通过网络进行授课,实现了教育部提倡的“停工不停学”要求。但数字化教材也有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它的制作需要一定的技术水平,一些课堂难点或者是抽象的内容因为技术原因不能更精准的呈现;其次,数字化教材受到时空限制,学生下课后会因为不能及时复习而达不到教学效果。再次,疫情期间网络授课缺少了面授环节,学生不能及时反馈学习感受,有些学生容易开小差,学习效果和效率降低;最后,数字化教材的出版版权、收益、售后等问题也没有得到规范和很有效的解决。数字化教材紧跟当下的互联网时代,更新及时,内容丰富,但如果夸大数字化教材的好处而完全摒弃纸质教材,会影响学生的动笔能力、视力等,抹杀学生的发散思维。因此,如何合理运用两类教材,探索纸质教材和数字化教材的完美结合,形成“纸质+数字”模式,在线上线下进行混合教材出版,形成学生和出版商良性循环,是当下教材出版的有益途径。

三、高校混合教材出版的充分性

(一)信息化教育对高校混合教材出版推波助澜

20世纪以后,我国的高校教育逐渐融入信息化教学,以网络为载体,通过校园网进行网络教学平台的搭建,实现高校信息化技术全覆盖。当下的大学校园,便携式电子产品随处可见,这些客观因素都为高校混合教材的开发和出版提供了有利的环境。2019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了“倡导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的教材出版思路,由此可见,随着信息化教育的不断推进,混合教材结合了纸质教材的内容质量和数字化教材的便携、丰富的优点,有很强的配套性和适应性,这种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作为时代的产物,必将引领高校教材出版的新潮流。

(二)5G网络时代对高校混合教材出版提供可行

5G网络时代的到来,大大推进了信息化教育发展的速度,网络互联以各种APP为载体,在手机或者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上呈现,形成随时随地可进行学习的教学系统。越来越多教育学习平台(如“MOOC”)免费开放,带来海量学习资源,打破了老师“一生讲一本书”的纸质教材固有模式。防疫关键时期,老师可以利用网络课堂布置开放性作业,在镜头里展示一块黑板就可以授课,不再依赖纸质教材,这种形式并不是疫情衍生的产物,而是网络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未来,高校混合教材将会越来越普及。

(三)混合教材出版适合高校学生的新学习模式

文章来源:《出版发行研究》 网址: http://www.cbfxyjzzs.cn/qikandaodu/2021/0611/699.html



上一篇:探析提高教辅图书质量的几种方法
下一篇:对铁路职业教材建设及出版的思考

出版发行研究投稿 | 出版发行研究编辑部| 出版发行研究版面费 | 出版发行研究论文发表 | 出版发行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出版发行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