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歌的西语译介出版与传播(3)

来源:出版发行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8-0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二)文化意识方面 诗歌译介的内涵在于文化译介与传播,而文化译介的主导权掌握在译介主体的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洲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二)文化意识方面

诗歌译介的内涵在于文化译介与传播,而文化译介的主导权掌握在译介主体的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洲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历史视野的开阔,精神危机的加剧,促使诗人们决心与一切旧的传统决裂,试图创造一种新颖的诗歌形式。于是,许多杰出诗人的目光开始投注到充满异域风情的东方世界,而中国古典诗歌就成为他们灵感的源泉,他们着手译介中国古典诗歌,也正是这些诗人成为20世纪中期中国古典诗歌译介的主体。诗人译者注重诗歌意蕴的张力,为了体现出诗歌的诗意或文学性,他们在翻译诗歌的过程中往往会带有主观审美的情绪,从而进行大胆的再创作。与原文相比,诗人译者的译文虽然更富有美学的表现技巧,但所承载的文化内容经过精心取舍后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至20世纪后期,中国古典诗歌的译介进入以西方汉学家为主体的时期。与诗人不同,汉学家们更关注翻译的忠实性问题,把挖掘文本深意作为译介的根本目的,但由于自身文化立场和所拥有的文化背景的限制,汉学家的翻译往往更倾向于读者的可接受性。文化思维的差异导致汉学家们的翻译带有浓重的主观文化色彩,经由他们译介的中国古典诗歌经过语言转换后其原本丰富的文化信息无可避免的会有严重的损耗。发展到当代,目前大多数中国古典诗歌的译介都是由中国的西语学者来承担。为了避免文化隔阂导致的错译,中国译者会寻求与外国译者合作完成,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翻译质量,在保证译文可读性的基础上,凸显其原文所承载的丰富的文化信息,真正实现跨语境、跨文化的译介,增强中国文化的传播力。

(三)译文审美方面

经过近90年的努力,中国古典诗歌的西译产生了大量的译文作品,但是经过仔细比对研究就会发现,现存的各种版本良莠不齐,大多还只是停留在追求译本与原文内容的对等的基础层面上[8]。意象的变形、意境的流失、意蕴的浅薄等都成为译文失去诗味、欠缺审美价值的主要因素。文学作品翻译的核心是文化信息,但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讲求音韵节奏和意境情思,因此,诗歌翻译的至高追求在于诗味的翻译。诗歌翻译家许渊冲说:“文学翻译不单是译词,还要译意;不单要译意,还要译味。”[9]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凝练、音韵谐美、意象丰富、意境深远,彰显着中国文化的独特内涵,所以在译介的过程中如果仅仅进行语码的转换,不考虑其诗学特质和审美价值的传达,那就背离了诗歌译介的根本目的。从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层面来看,现存的中国古典诗歌译文主要存在文化审美和形式审美无法移植和再现的问题。在译诗内容方面,译者常常对原语文化形象进行随意的替代和删减。这种变形和失落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本地化”改写,是为迎合读者阅读审美期待的一种“改编”。在此过程中,原文本内容发生了变化,原文本的文化负载价值有所流失,与我们构建中国学术话语权的初衷背道而驰。在译诗形式方面,由于中西诗歌审美传统的巨大差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辞格的处理不论是转存、变通还是创造,都无法做到内外意蕴相协调。辞格转存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到原诗诗意的充分再现以及诸多与此相关意蕴的转存。因此,大多数中国古典诗歌的西语译文都存在诗篇情趣意蕴与原诗不对等的问题,而这正是形式审美无法再现的具体表现。诗歌翻译不仅要翻译内容和形式,更要实现诗学效果的译出,这是译诗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国话语体系的诗歌译学审思。

(四)研究力度方面

文化的传播离不开深入的研究,文学作品在其他国家的出版和传播同样需要专业的研究著述进行同步推动,但中国古典诗歌西译出版的一个特点是关于译介和出版的研究著述明显不足。从20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对中国古典诗歌进行西语译介的主要译者群体是西语各国的诗人。他们出于对汉诗的热爱,通过再创作的方式将其转译为西语,因此,汉诗在西语世界传播的最初阶段,译介与研究比例失衡,尤其是专门研究汉诗的著述寥寥无几。大多数学者在其译作出版的导言部分会阐述自己对中国古诗的认知和见解,研究与汉诗相关的中国文化、历史、地理,或者汉诗的特点,包括诗体、韵律、节奏、修辞和诗意等。也有一些汉学家发表了相关的研究论文,但总体来说,中国古典诗歌在西语世界译介成分远远大于理论探讨与体系构建。但近年来,提升中国学术话语权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需要用中国的理论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文化,研究中国文化,探索中国文化发展的道路。因此,学界对汉诗西译发展局限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中国古典诗歌及其相关的译介研究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并逐渐发展起来。

文章来源:《出版发行研究》 网址: http://www.cbfxyjzzs.cn/qikandaodu/2021/0804/779.html



上一篇:梦的解析在中国复译出版的版本研究
下一篇: 中等教育论文_中小学生教材收货比例已达88%

出版发行研究投稿 | 出版发行研究编辑部| 出版发行研究版面费 | 出版发行研究论文发表 | 出版发行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出版发行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